憂鬱症患者(尤其是名人)自殺,經常得到大量媒體曝光,並以「關懷、陪伴、聆聽、就醫」等建議,希望減少悲劇再發生。同理,自閉症(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,ASD)患者,也面臨同樣的處境,甚至處境更糟糕,因為,自閉症者除了少數能在專業技能上特別突出者,會受到關注,其他的自閉症患者,幾乎一生都在孤獨中消耗掉了。。所以,社會上對這類的患者,儘管有很多的「建議」,但事實上,因為這些建議少了一項-「有效治療」,所以,悲劇依然持續發生。
從去年的中天主播史維哲、美國喜劇演員羅賓.威廉斯(Robin Williams)、到這個月剛辦完喪事的年輕藝人楊又穎,或者社會版常見的自閉症的家屬不堪終生照護的重大壓力,自己也患上憂鬱症,再選擇一起自殺的許多案例。在自殺之前,他們有很多面對憂鬱症的共同點,包括家人親友都知道他們有憂鬱症、並積極關懷/陪伴,也接受西醫治療,也長期服藥。但最終,還是以自殺的悲劇收場。
憂鬱症跟自閉症有很多類似的地方。臨床上的診斷,可以找出有很多不同的成因,一般人/媒體都從「心理問題」的角度來看,強調患者要「保持好心情、多運動、減少壓力,多與外界互動」,患者身旁的人要「多關心、聆聽、扶持」,並鼓勵患者接受西醫/心理諮商/精神分析等治療,然後長期服藥(終生服藥)。這種作法,對於輕度的憂鬱症者/自閉症者,的確有不錯的效果。但對於「中/重度」憂鬱症和自閉症,效果就很有限了,否則不會有這麼多患者接連自殺和一生困在自己的死胡同中。。
黑傑克從臨床治療的案例來看,中重度憂鬱症/自閉症,往往是器質性的,也就是內分泌系統嚴重失調、腦神經的放電異常、大腦皮質層功能異常等等。因為這些器質性的問題,造成患者嚴重的「認知/情緒障礙」,無法「理性思考」,也無法對外表達。
在有效治療的前提下,要讓這些病人從了無生趣或整天喊著要死要活,到能夠微笑跟醫師說謝謝、開心健康地離開醫院,大約要6-12個月的治療時間。(病況越嚴重或是有其他複合症狀,如自閉症伴隨智力障礙或癲癇,治療的時間要更長。)
一般人或輕度的憂鬱症者,面對壓力/困境,可以有效克服;中度憂鬱症者,則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來面對/處理,以及藥物控制;但重度憂鬱症者,面對問題時,彷彿自己跟世界已經隔離(認知障礙),也缺乏處理問題的意願和動力,更嚴重者,則出現幻覺。
一般人或輕度的自閉症者,人際互動有障礙,但對於親近的家人,則尚能溝通;中度自閉症者,溝通和社交技巧有障礙,而且,也伴隨許多單調、無意義的反覆行為,已經需要藥物控制;而重度自閉症者,幾乎已經不跟外界溝通,對人沒有反應,不具有社交技巧,也無法自我表達。
要用比喻來說,就如同腳踏車的輪胎漏氣。輕度憂鬱/自閉,就像風嘴卡住了小沙子,些微漏氣,但不明顯。中度憂鬱/自閉,就像胎和框不密合,三天兩頭就出現胎壓不足,要常常打氣。重度憂鬱/自閉,則是輪胎破了,打了再多的氣進去,也會很快漏掉。
所以,如果您身旁有重度憂鬱症/自閉症者,別再相信「聆聽/鼓勵/陪伴」這一套針對輕度患者的說詞,因為輪胎破了,打氣是沒用的。患者需要的,先是「有效治療」,立即將破洞補起來,然後才是身旁親友的支持、打氣。
家人陪伴中/重度患者求醫時,應該仔細聽醫師的說法,確認「療程時間」以及「預期療效」。如果主治醫師根本無法確認這兩點,只是用「治看看」的心態來處理,那麼,「治療無效」的機會就很大了。而無效的治療,就會伴隨著「病情惡化」,最後產生悲劇。
祝福憂鬱症、自閉症的患者,都能盡快找到對的醫師,解決自己的病痛,也化解家人的痛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