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哪一種醫療方式,論定成敗的方法只有一個,就是臨床治療後的「療效」。那些「理論撲天蓋地、治療無能為力」的醫師,在我們看來,通通不及格。

以下方新聞所談的「暈眩」而言,中醫有非常好的療效,尤其是這種非外傷所造成的暈眩。所以,我們就看不明白,為什麼治療這個病要搞「中西醫合併」?中醫可以搞定的事情,西醫是要閒閒的插花嗎?

再者,萬一搞了中西合併治療,但是療效不佳,甚至是病況惡化,那到底是誰的錯?醫療責任如何區分?

還有,治暈眩,西醫有何藥物可治癒?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如何處理?誰來處理?

我們認為,「中西醫合併治療」的前提是,對特定的病種,兩種不同的醫療方式各有其優勢,也各有不足,唯有相互彌補,方能竟其功。在這個前提下,中西合併治療才有意義。

如果一個病種,是西醫或中醫就有把握「獨力」治癒的,那又何必硬要「合併」?這種畫蛇添足式的大雜燴,只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,對治療本身沒有幫助,對病人也可能造成更大的風險。唯一得到好處的,大概只有醫師可以多申請一份健保給付吧。

站在病人的角度來看,什麼樣的病要找西醫、什麼樣的病要找中醫,取決於個人的成長經驗,都無可厚非。重點在於,如果發現醫師治不好你的病,或者找到的醫師老是要病人「治治看」,那麼,我們會奉勸您,換個醫師吧。如果在約定的療程之後,療效很不理想,就是換醫師的最佳時刻。那些複雜病或疑難病,能被治癒的患者,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,就是「絕不放棄、勇於尋醫」。因為,沒被醫生治過,很難判斷他到底是不是Dr. Right。既然已經接受治療,病情又遲遲無法改善,就是跟這個醫師告別的時候,沒麼好留戀的。

至於中西醫合併治療,還是留待「大病」、「特大病」再來處理;一般的小病還搞合併治療,實在是浪費醫療資源和耽誤病患的寶貴時間呀。

 

參考新聞:中西醫合併治療 眩暈緩解 2010.7.10

(節錄)耳鼻喉科主任表示,馬小妹妹小學四年級下學期剛轉學,每天還要學習3種樂器,她告訴爸爸,每天都覺得頭暈,不斷輾轉求醫,均未能有效改善。直到98年初到署基醫院就診,接受西醫聽力、前庭功能、神經學等周邊檢查幾乎都正常,合併中醫辨症後,才發現原來竟然是壓力所產生的眩暈問題。醫師表示,當壓力過大時,血管收縮,使得灌流到平衡器官的血液不足而產生眩暈。因此他先以西醫為主,緩解馬 爰眩暈的症狀後,再以中藥及針灸為輔助,不到2個月,即康復。...另一名張小弟弟,在97年間,有一次在學校上體育課時,突然暈倒,陸續求診, 後來發現原來是眩暈,但也只能透過藥物治療,每週就有2、3天必須請假,嚴重影響課業;直到98年初就診,透過中西醫合併治療,發現原來是先天氣血不足所引起,經由調整體質作息,再輔以西醫治療,約莫2個月情況即改善,目前大約1至2個月才發作1次,每次僅約幾秒鐘,已漸漸好轉。醫師表示,運用中西醫結合診斷及治療,主要可縮短急性眩暈發作的時間,減少病患的痛苦,使病患儘早接受較詳細檢查,解決單一治療無法竟全功之苦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mblack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