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朋友轉寄來一則有關失智症(Dementia,也稱癡呆症)的信息:公益微電影~「忘」.春風,每點看一次,台哥大就捐1元給切膚之愛基金, https://youtu.be/u2R9sIaRRUo ,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,舉手之勞作公益。

加上之前在媒體上看到藝人陳妍希談到她的爺爺患失智症,因此,我們想針對這個疾病,講幾句話。

1.在這部微電影的結論中寫道:「尊重與關愛,讓失智老人找回最珍貴的自己」,很浪漫,但其實很不實際。老人患失智症,不是因為旁人的不尊重或不關愛,而是因為老化或其他因素造成大腦組織的局部損傷或退化。受損的區域剛好主管人的記憶、認知、行為,因此,產生了失智/失憶的病狀。

失智者的生活品質,是很差的,而且,隨著死亡的腦細胞越來越多,大腦的受損區域越來越大,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會越來越差。一開始會忘東忘西、走路不穩、誤認人事、幻覺、生活障礙等等,之後,可能外出就迷路找不到家、性格改變、嚴重幻視/幻聽,行動困難、無法表達、無法自行進食、大小便失禁、長期臥病在床等。

旁人的尊重與關心,只是讓患者的生活待遇好一些,但無法改變大腦受損、且逐步擴大的事實。

2.關於陳妍希談到她的爺爺患失智症,這個新聞被處理得很溫馨:「對於這番情景,陳妍希正面看待,笑著表示:可愛的公公啊,也好,每一天都能真的愛如初見」。

她的案例,當然可以處理得很溫馨,有幾個原因:A,爺爺還在失智初期,症狀不多,除了遺忘,也沒有太多其他症狀;B,陳妍希並非患者的生活照顧者,不用承擔「整天」照顧病人的龐大壓力;C,爺爺高齡九十幾,已經是相當長壽了,因此出現失智這種老化現象,旁人會認為無可厚非。

3.這樣的小確幸,並不適用於全球約四千多萬的失智症者的家庭(每年還增加約七百萬例)。因為,此症目前無藥可治,幸運的患者/家屬,能透過醫療得到的,是較慢的惡化速度。但從此症中期(失去自理能力)開始,到患者死亡的十數年,患者跟他的照顧人,將面臨一段毫無生活品質的惡夢期,這一點都不溫馨、也不浪漫。

尤其是,許多患者是在5-60歲左右發病,相對是年輕的,家屬的照顧時間,會超過20年,甚至更長,這對家屬而言,可謂「長期折磨」。台灣有句俗語:「一人中風、全家發瘋」。說真的,何止是中風患者的家屬要發瘋,此話用在「失智症」者的家屬身上,也一樣貼切。

黑傑克認為,面對失智症,治療的短期目標要放在「逆轉病情」,長期目標是讓患者能「持續保持生活自理能力」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解決病人/家屬的痛苦。作不到這一點的話,在龐大的痛苦面前,再多的溫馨、浪漫、關懷、尊重,也都無足輕重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mblack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